國巨揮別谷底 轉機浮現
 

被動元件大廠國巨本季受傳統旺季加持,智慧手機、筆電等消費性電子終端產品需求升溫,帶動MLCC需求,近期產能利用率和上半年相比大增逾10個百分點,訂單量成長兩成,能見度也拉長一倍,在外資以最黑暗時刻已過去形容被動元件產業下,基本面出現轉機,吸引買盤,上周五(4日)最高價站上270.5元,是8月26日除權息以來,盤整一個月後順利填息,從8月27日最低價203元來看,股價漲幅逾三成,不過終場收在261元。

1985年國巨董事長陳泰銘以不到30歲的年紀創立台灣阻抗公司,四年後併購哥哥陳木元創立的國巨;曾和陳泰銘共事的業界人士形容陳泰銘說話很急,腦筋轉得快,管理上具雄心壯志,希望讓國巨跟村田製作所(Murata)、TDK一樣,變成國際級的被動元件廠,不過在2000年一樁180億元的天價購併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事件,成為國巨走下坡的最大轉折點,因為核心技術階層大量流失,讓國巨在2001年兩度下修財測,2004年更提列飛利浦資產減損120億元,每股淨值縮水剩10元,每股大虧4.51元。

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,國巨股價一度跌至最低3.01元,隨後六年始終在10多元附近徘徊,當時陳泰銘意識到,被動元件市場競爭激烈,國際被動元件產業橫向購併案不斷,他認為要擺脫紅色供應鏈最好的方法,就是把規模做大,2016年5月,國巨旗下鋁質電解電容廠智寶在公開市場陸續買進同業凱美股票,耗時一年多終於入主,擴大集團鋁質電解電容產品規模,好因應未來手機、網通、電視等產品充電器與汽車電子的龐大需求。

在當年下半年,村田看好車用、工業、高階手機等利基型產品應用會有較高的平均銷售價格(ASP)和毛利,遂逐步停產中低階MLCC,村田放棄標準型產品,市場出現供需缺口,開啟了國巨站在風口上,受惠轉單效應,讓陳泰銘布局16年的棋局,贏面愈明;併購飛利浦看似吃虧,放長遠來看,卻成為接觸一線客戶的門票。

受惠於全球超過10%的產能出現短缺,在2017年至2018年國巨連續調漲MLCC價格四次,市場供不應求、產品價格漲價,帶動國巨股價從2018年2月的300多元,四個月時間飆漲至歷史天價1,310元,該年度獲利表現也寫下五驚奇;包括合併營收、營業毛利、營業利益、稅後純益及每股純益等皆創下歷史新高。

產業榮景未持續太久,去年第4季開始終端產品需求放緩、市況反轉直落,也讓國巨股價一路下滑,下探至203元,今年上半年國巨合併營收比去年同期大幅衰退三成,被動元件產業可說是跌落谷底;經過逾三個季度庫存去化、需求隨消費性電子產品銷售高於預期,被動元件市況緩步升溫。

 

 

 

 

 

 

網頁設計